我在迪士尼時代成長,卻直到看了《奧術》才終於找到理想的「公主」典範

《奧術》中的女性角色,如吉茵珂絲(Jinx)、菲艾(Vi)、凱特琳(Caitlyn)和梅爾(Mel),雖然未被明確冠以「公主」的名號,但她們分別是底城新勢力的女兒、底城舊勢力的女兒、上城最大家族的女兒以及國外政權的女兒,若將「公主」視為某種象徵身份或女性典範的起點,這些角色無疑符合其意義。

儘管「公主」的稱呼可能過於簡化這些角色的鮮明與多面性,但若我們將其視為一種探討女性典範的出發點,這個定位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剖析她們所代表的力量與價值。

對於許多成長於迪士尼時代的孩子而言,公主故事就像是一面魔法鏡,折射出一個理想化的世界。從灰姑娘到小美人魚,再到冰雪奇緣中的艾莎和安娜,這些角色承載著夢想、愛情和家庭的羈絆。她們美麗善良,克服困難並最終實現了幸福生活。

在我成長過程中,雖然大量接觸到這些充滿魅力的迪士尼公主故事,但卻始終無法將她們視為真正的典範,或者想成為的類型。

她們的故事似乎過於理想化,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多依賴外力,尤其是來自男性角色的拯救或支持。這種被動性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相去甚遠,難以激起內心真正的共鳴。而《奧術》公主們的角色形象和情節設計則顯示出強烈的自主性與現實性,展現出真正令人嚮往的女性力量。

公主/女性應該是怎麼樣的存在

迪士尼公主的形象往往以純潔、善良、美麗為主要特徵。尤其是早期的迪士尼公主大多缺乏主動性,她們的命運更多由男性角色驅動:白馬王子的吻拯救了白雪公主,玻璃鞋改變了灰姑娘的命運。雖然近年來如《冰雪奇緣》的Elsa和《勇敢傳說》的Merida等角色開始展現自主性,但這些公主仍然偏向於童話式的理想化設計,角色內在衝突較少或者面向較為單一,容易落入「完美典範」的刻板印象。

相比之下,《奧術》的女性角色則是擁有多面性和性格缺陷的人物。



凱特琳(Caitlyn)

凱特琳的貴族背景並未成為她的榮耀或倚仗,開始時她立場堅定,理想飽滿,盡可能不依靠家族的頭銜,投身成為第一線執法者,為平民伸張正義。後來為了抓捕弒母仇人吉茵珂絲,同時為了安定城市動亂,她轉為選擇利用貴族背景,成為延續雙城戰役的重要推手。

等到真的抓到吉茵珂絲時,她已經明白,無盡的仇恨與報復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循環不止。為了結束這種無意義的對抗,她主動放走吉茵珂絲,選擇用一種非傳統的方式打破彼此之間的僵局。直到結局時,她回歸一開始就選定身份——執法者,繼續她的戰鬥。



吉茵珂絲(Jinx)

吉茵珂絲的力量源於創造力與破壞力,在希爾科的引導下,她得以一展長才,這與她小時候總是被菲艾保護起來的經驗很不同。希爾科給了吉茵珂絲完整的認同,跟菲艾總想要她「變好」不一樣,所以她忠於希爾科的理念,挑起雙城之戰。吉茵珂絲只是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,並未想要承擔美名,但底城人卻視她為英雄,同時養育伊莎的過程逐漸讓她懂的責任。經歷拯救伊莎、找回范德爾、主動與菲艾和解之後她重燃生命的希望,卻又因為奧術失控失去這一切。

自殺未果被艾克勸回後,她成為幫助上城抵禦外敵的關鍵角色,同時也在決戰中得到拯救菲艾生命的機會——這裡是她認同錯亂的原點,小時候看見父母死亡的時候菲艾跪在地上哭,是吉茵珂絲抱著菲艾安慰保護她,但是因為她年紀小,很快她就變成只能被菲艾保護起來的小妹妹。一直到最後菲艾終於變回那個無力的小女孩,吉茵珂絲才有機會帥一把,成為最初的自己。



梅爾(Mel)

梅爾的力量則更多來自她的政治智慧與精妙的操控力。她以議會為舞台,用話語與策略塑造世界的未來。她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背景、魅力與權謀,達成目標,從未讓自己完全淪為他人的棋子。在得知自己擁有魔法之力後,她並未直接加入魔法師團體,而是一邊與之周旋一邊掌握情況。

當涉及情感時,梅爾的表現更是目標明確的,她知道她想要的未來,也知道她想要伴侶,然後她堅定地表達立場感情感,並且讓事情往她期待的方向發展。決戰後,因為媽媽過世,她出於自己的意志,回到家族承擔責任。她充滿能動性,靠自己的意念決定自己的位置,從不讓環境左右她的道路。



菲艾(Vi)

菲艾憎恨殺死她父母的執法者,卻在尋找吉茵珂絲的過程中跟執法者凱特琳發生感情。一開始為了陪在吉茵珂絲身邊,菲艾壓抑對凱特琳的情感,回到底城,後來因為吉茵珂絲轟炸議會,菲艾又壓抑自己對吉茵珂絲的情感,跟凱特琳一起追捕吉茵珂絲。追捕過程中為了阻止凱特琳因為仇恨情緒犯下錯誤,所以放吉茵珂絲逃跑,同時也失去跟凱特琳的關係。

兩個重要他人的敵對狀態讓菲艾失去生活的動力,直到凱特琳跟吉茵珂絲和解,她才終於下定決心要跟理念相近的凱特琳一起生活。菲艾永遠會站在重要他人前面,用拳頭為他們擋下所有危險,同時她也會因為喪志、逃避、搖擺不定使他們情感上受到傷害。然而當她決定交付真心的時候,她直率真誠,用最純粹的方式守護心中重要的人,成為她們最堅實的後盾。

這些《奧術》公主並非完美的典範,她們的情感和缺陷既真誠且真實,卻各自展現了不同層面的女性力量,她們通過行動、影響力和情感表達,為女性角色開創了多元而深刻的典範。

女性力量的具體化:超越「被拯救」的角色模式

女性力量在迪士尼公主的敘事中,往往表現在「內在美」或道德選擇上,例如白雪公主的純潔打動七矮人,或者貝兒以愛與包容改變野獸。然而,這樣的力量往往侷限於非現實的框架中,且缺乏對具體行動的強調。即使像Elsa這樣具備超能力的角色,其故事主題也更多圍繞自我的和解,儘管她有強大的能力,內心卻仍是等待著被拯救的公主,並缺乏對外界權力結構的挑戰。

在《奧術》中,女性力量則更多體現在實際行動和對外界的影響上。例如:

凱特琳不僅具備偵探般的洞察力,還敢於與權力及腐敗對抗,當她要復仇、贖罪,她就充分利用自身的頭銜,而當她想求愛,她就盡情展現自己的身體吸引價值;

吉茵珂絲具有毀滅性的強大破壞力,作為有能力攪動時局的關鍵人物,她可以是打破上下城平衡的恐怖份子,也可以是關鍵時刻拯救上城的救星,全看她的心意往哪邊靠攏;

梅爾則通過政治策略和情感智慧在充滿鬥爭的環境中尋求平衡,作為被放逐的皇族,她不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,而是積極打進落腳處的權力核心,爭取新勢力的支持。

最特別的是,菲艾這個總是率先出拳的角色,在弧線設計上反而最接近傳統公主。不管是吉茵珂絲還是凱特琳,這兩個重要角色都是因為「拯救」了菲艾才完成她們的角色成長。但是,跟傳統公主不同的是,菲艾並非以無瑕的心靈感動他人,而是用強大的行動能力,持續跟其他角色碰撞,一次一次奮力傳達自己的理念,才走到最終的結果。

多樣性與真實性:女性角色的解放與挑戰

早期迪士尼公主常被批評為缺乏多樣性,而即使到了現在,迪士尼因為選角多元化的改革招來了政治正確的批評,看似跟從前大不相同了,但事實上,幾乎所有公主的內在個性仍然遵循「勇敢」、「善良」和「無私」的公式化特質。

相比之下《奧術》的女性角色展現了更加多樣化的心靈層次。

凱特琳可以是充滿和平理想追求正義的貴族,卻同時也會濫用階級特權;吉茵珂絲作為一名充滿心理創傷手段殘暴的滋事者,挑戰了觀眾對於英雄和反派的界限;梅爾的行動則非為了她的人民或家人,而僅僅只是想滿足個人理想並獲得認同;菲艾最具有「勇敢」、「善良」和「無私」的特質,但這些特質卻成為阻礙她前進的動力,直到她拋下它們。

這些角色多樣性讓觀眾看到,女性力量的來源並非只是「勇敢」、「善良」和「無私」的單一形式,而是可以通過不同的身份、動機和故事展現出豐富的生命內涵。

結語:理想的「公主」典範

在《奧術》中,我終於找到了一種與傳統童話截然不同的「公主」典範。這些角色並不完美,甚至充滿缺陷,但正因如此,她們展現了女性力量的真實且多樣。吉茵珂絲的瘋狂中有孤獨,菲艾的堅韌裡有脆弱,凱特琳的理想背後有妥協,而梅爾的野心中則藏著正直。這些角色不再將「公主」捧為高高在上的象徵,而是能與觀眾產生真實共鳴的人物。

與迪士尼公主的傳統形象相比,《奧術》的女性角色不只是等待被拯救的形象,這些女性不僅能在故事中扮演重要的推動角色,更能以多面性的形象展示真實人生的複雜與多樣,不再是單純的理想化典範。

她們的故事讓我看見,真正的力量來自於認識自身的局限,並在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。對我而言,《奧術》的女性角色重新定義了「公主」的意義,理想的女性典範不再是夢幻、縹緲、美麗、道德且純潔的,而是扎根於現實、敢於擁抱自己的慾望、散發著多樣光芒的存在。

返回頂端